特級教師張興華教學實錄《面積和面積單位》

特級教師張興華教學實錄《面積和面積單位》

特級教師張興華教學實錄《面積和面積單位》

  特級教師張興華長期潛心于小學數(shù)學課堂教學的研究,豐富厚實的教學理論底蘊與鍥而不舍的實踐探索,孕育形成了他獨特的教學風格。聽了張老師執(zhí)教的《面積和面積單位》一課,受益匪淺,現(xiàn)將體會書錄于后,以饗讀者。

  張老師認為,學生學習數(shù)學的過程是一種矛盾運動,教師如能使自己的教學成為不斷揭示矛盾——(引導學生)分析研究矛盾——進而解決矛盾的周而復始的過程,不僅能引起學生強烈的認知心向,而且能使學生獲得越來越多的分析、解決問題的認識能力。

  釘一個鏡框(長方形的)需要多長的木條,學生可以用計算周長的方法解決;給這個鏡框配上玻璃,要配多大的一塊玻璃?學生回答不出來了。此時張老師告訴學生,“等我們學習了面積的知識后問題就能解決了”,引出“面積”。當學生理解了面積的意義后,張老師又讓學生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(見下圖),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得出圖形

 ?。?)比圖形

 ?。?)大。于是張老師追

  問:“圖形(1)比圖形(2)的面積大多少呢?”學生又一次充滿疑惑。張老師隨手把這兩個圖形分成大小一樣的小方格,

  學生學習了平方厘米的形狀和大小,并能用它來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后,張老師有意讓學生用平方厘米去量課桌表面的面積,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真切地體驗到平方厘米這個面積單位太小,從而產生“有沒有大一點的面積單位”的疑問。然后出現(xiàn)平方分米的面積單位,使學生在看書自學的過程中快快樂樂地獲得新知,倍享成功的樂趣。學過了平方分米后,張老師又要學生用平方分米去量教室地面的面積,使學生在“已有的知識不能順利地解決眼前問題”的矛盾中水到渠成地引出平方米的學習。整堂課在學生解決了一個個矛盾之后,張老師又不斷地在學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,引著學生不斷地向一個個新知躍進,學生學得興味盎然。

  學生學習了周長及長度單位后,再來學習面積與面積單位的意義,是空間觀念由一維向二維的一次質的飛躍,必須建立起準確、鮮明的表象。當學生自學了平方厘米的意義后,張老師出示了平方厘米的模型,讓學生仔細觀察它的形狀與大小,接著要求學生把眼睛閉起來,在腦子里回想平方厘米的形狀、大小,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了既有形象性又有概括性的深刻的表象。睜眼之后,又讓學生從學具袋中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六七個平面圖形,憑借表象把平方厘米這個面積單位挑出來,再要求學生用平方厘米去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。在這個過程中,面積單位這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即以鮮明的形象印刻在學生的腦子中。

  學過了平方厘米、平方分米這兩個面積單位后,張老師要學生度量所在大教室地面的面積,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,都想用一個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積單位。這時張老師并沒有把現(xiàn)成的結論和盤托出,而是撩撥學生的創(chuàng)造意識:“這個更大一點的面積單位請你們來創(chuàng)造,誰來創(chuàng)造?”當幾個同學異口同聲地說出“平方米”時,張老師一方面給予“你們創(chuàng)造的這個面積單位與數(shù)學家創(chuàng)造的一個樣”的鼓勵,一方面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新的制高點——誰能試著說出什么是1平方米?能在空中比劃一下它的大小嗎?這時課堂氣氛特別活躍,好多同學都把平方厘米、平方分米的意義遷移到平方米的學習中,主動獲取了新知。